Skip to content

《杜甫传》

作者:冯至

【文摘】

一 家世与出身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的远祖是京兆杜陵人,所以他自称“京兆杜甫”;他又属于襄阳杜氏的支派,所以史书上说他是襄州襄阳人;他降生的地点则在河南巩县。

他在《进雕赋表》里也说,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杜甫在他的诗里常常推崇杜预和杜审言,前者由于他的事业,后者由于他的诗。

杜预多才善战,被人称作“杜武库”

杜审言少年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共同被人称为“文章四友”。

杜甫本人也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且在他的儿子宗武生日时他也谆谆告诫:“诗是吾家事。”

杜甫壮年时,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他把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都不看在眼里,这种高自称许固然是唐代一般文人的习气,也不能不说是有些祖父的遗风。

二 童年

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杜甫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浑脱舞

剑器浑脱

时常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与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三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杜甫在他从二十岁(731)到二十九岁(740)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吴越和齐赵。

杜甫的朋友高适在早年就是这样的诗人里的一个。(【评】或许高适的经历,才更让他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上,最终位居高官,而李白杜甫却总想一步登天,最终在事业上却没成就!

瓦棺寺建于364年,顾恺之在壁上画了维摩诘像,一时光照全寺,引得全城的人都来看画,庙里不一会儿的工夫便收集了布施百万。

四 与李白的会合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杜甫从山东回到洛阳,在洛阳和偃师中间偏北的首阳山下尸乡亭附近开辟了几间窑洞,作为他的住所,这就是他后来常常怀念的“尸乡土室”和土娄庄。

这两句诗,是他在744年的初夏接触到另一个诗人时从内心里迸发出来的。这诗人的名字是李白。李白生于701年(武后长安元年),比杜甫大十一岁,他们在洛阳相遇,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已经四十四了。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五 长安十年

杜甫在他三十五岁时(746)也到了长安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高适《封丘作》)

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六 流亡

从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北京附近)起兵,到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吊死在温泉栅(河北滦县南)的林中,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 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他在756年的春天在率府里管理了几个月的兵甲器仗,从757年的五月到758年的六月在肃宗身边做了一年的左拾遗,再加上不到一年的华州司功,他一生实际的政治生活——除去后来在成都严武的幕中工作一个短时期外——断断续续的一共不过两年半。

十 再度流亡

剑外忽传收蓟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在762年秋从绵州入梓州,晚秋时一度到成都,把妻子接到梓州,763年秋和764年春到过两次阆州,762年十一月曾南游射洪通泉,763年春再赴绵州,西去汉州(四川广汉)

十一 幕府生活

764年,据户部的统计,全国经过十年的丧乱,人口只剩下一千六百九十余万,比天宝十三载唐代人口的最盛时减少了十分之七!(【评】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八年时间,人口减员这么多!!!!

杜甫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梓州、阆州的一年又九个月,他在草堂的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十二 夔府孤城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停)浊酒杯(因病断酒)。(《登高》)

十三 悲剧的结局

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这是770年(代宗大历五年)的冬天,他五十九岁。

四十三年后,813年(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

附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 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

“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

“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

三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本事诗·高逸第三》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有句无篇”

看来杜甫晚年在《南征》一诗里写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并不是徒然的。

到了元和年间,杜甫逝世四十年以后,才起始听到对于杜甫的尊崇和赞颂。

《类选》里选了大量杜甫的诗,这说明杜甫的诗经过元稹、白居易、韩愈和稍晚的李商隐、杜牧等人的提倡和称颂,已被人承认,这时距杜甫逝世已有八九十年之久了。

四 白发生黑丝

宗武

从前在长安时,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如今在达官贵人面前,仍旧是“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日暮途穷,真像是可怜的“穷辙鲋”和“丧家狗”。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最后更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