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六十记》
作者:肖复兴
【文摘】
文前
我步入天坛,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活中所有的精华。
初夏时分,槐花一地如雪,映衬着大殿红色的后墙,色彩对比得那样明艳,仿佛白发红颜。
这里既有磅礴的皇家气,也有平民的烟火气;既有历史的叹息,也有今天的感喟。
画为媒
画,似乎比日记还要可靠,迅速让逝去的日子水流般回潮,曾经在天坛所闻所见所思所忆,立刻复活。
天坛是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
我想起布罗茨基在论及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时曾经说过的话:“在一个显然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方看到意义,这一能力就是诗人的职业特征。”
回音壁
天坛的入门,以前没有东门、北门和南门。天坛的正门是西门,名叫祈谷门。当年皇上来天坛祭天的时候,走的就是这道门。门是地道的皇家坛庙的老门,三间开阔,红墙红门,拱券式,歇山顶,黑琉璃瓦铺设,在天坛独一份,一直延续至今。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回忆自己少年时曾经说:“记忆仿佛从布料中剪掉一块坏的,只把一些好的——克里木的秋天和这个声音响亮的俄罗斯的冬天拼接在上面。”
垣墙九里十三步
每次经过墙根儿,进天坛里面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这一切,特别是马齿苋。才觉得时间并非是如水一样一去不返,因曾经有过它们的存在,便有了物证一般,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
跑道
其实,天坛墙根儿并不是一体的圆,它是东西南三面方,北一面圆,和古罗马的万神庙三面圆一面方正相反。
柏树林
天坛有两道墙,分为外垣和内垣,天坛由此分为外坛和内坛。外垣,就是我们叫俗了的墙根儿;内垣,是我们称之为的二道墙。
祈年殿
自古建国之制,遵从的是左祖右社。
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石。祈年殿外,汉白玉栏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
梅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有些故事,是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只需自己珍藏,无须外人打搅。
神乐署和斋宫
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神乐槐
每一首诗都是重构的时间
纵使生命之舟被浪打碎,我也要把命运的大海游渡。
三角梅
为自己年迈的父母拍照,和为自己的孩子拍照,或为自己的情人拍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镜头里出现的人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人生季节的流逝,是生命的流逝,在这样的流逝中,孩子的心,总会情不自禁地有所偏移,向自己如花似玉的孩子一边,而有意无意地将已经是霜叶凋零的老人冷落一旁。特别是节假日里出门去远方旅游的年轻人,更容易把腿脚不利索的父母撇在家中。这是一种孩子也是父母都心安理得的选择,谁也不会责怪。
超短裙
人生,对于个人而言,多是命运浮沉;对于亲人而言,其实就是聚散离合。
袋装参茶
我正要告诉老太太,参茶已经过期了,老太太对我说话了:是前两天孙子给我特意买的!那语气带有一种温情。我把到唇边的话又咽了下去,撕开纸袋,递给老太太。
银杏树叶黄了
银杏树的叶子全黄了。进北天门内,大道两旁的两排银杏树的叶子,遮天盖地,一片金黄。大自然在这个季节里,才如此奢侈地将这样炫目的色彩,通过银杏树,挥洒在人间。
发小儿是那把老红木椅子
只是,劝慰的话好说,事情轮在自己的身上,纾解自己的心情,都不那么容易。
童年建立起来的友谊,真的就如同老红木椅子,年头越老,越结实,耐磨耐碰,漆色总还是那么鲜亮如昨。而且,有了岁月打磨过的厚重包浆,看着亮眼,摸着光滑,使着牢靠。
古柏日晷
风吹树叶沙沙的响声,不是树的语言。树的语言,无需借助风。
如歌的行板
长廊牌局
我去天坛,路过长廊,常常会看见他在那里吆三喝四地打牌,打得非常投入尽兴。每次,我都不愿意惊动他,远远地离去。有一次,看见他的脸上和脑袋上贴满了白纸条,还在那里吆三喝四地打牌,那些白纸条随着他挥扑克牌的动作不住地来回摆动,怎么看都觉得像是米缸里爬出来的白色的毛毛虫,又像是打幡时随风摇摆的白幡布条。我心里特别难受。(【评】只能说各有各的活法,打发余生,总要找点事做!!!)
踩影子
不过,我总觉得相亲角紧挨着七星石,不怎么吉利。七星石是陨石,不知何时从天坠落,成为没有生命的石头。相亲,恋爱,怎么也应该找个生机勃发一点的地方才是。(【评】相亲不就是赌个意外嘛,意外遇见合适的人,陨石处挺好!)
成贞门
六百个春天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活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后记
人,只有经历过灾难的磨洗,才会真正感知自身的渺小,而对大自然多一分敬畏之心。
【想法】
人生中有一个如“天坛”的地方,是件幸事。 你见证它的历史变迁,你在此看着人来人往,你在这里有所思、有所念,你在这里散步、运动,你在这里会友,你在这里打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