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论领导力》

作者:[美]亨利·基辛格

【文摘】

导言

领导人在两条轴线的交叉处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第一条轴线连接过去与未来,第二条轴线连接长期价值观与他们领导的人民的渴望。

领导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分析形势。这要求首先根据本国的历史、风俗和能力对社会做出现实的评判。然后,领导人必须在自己的所知与自己对未来的直觉之间达成平衡。

领导力决策的性质

有意义的政治选择很少只考虑一个变量。明智决策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技术和心理各个方面。

六位领导人和他们的背景

领导力的典范:政治家和先知

目光远大的政治家明白,自己担负着两大重任。第一个任务是通过操纵环境来保全社会,而不能被环境压倒。这样的领导人会拥抱变化和进步,同时确保在自己推动的演变过程中,本国社会仍旧不失基本的自我。第二个任务是牢记自身的局限,在追求愿景时保持谨慎。这样的领导人无论结果如何,自己都承担责任。对于许多以失败告终的伟大希望、无数无法实现的良好意图,以及人类事务中如附骨之疽的自私、贪权和暴力,他们一般都有清醒的认识。

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

历史中的个人

第一章 康拉德·阿登纳:恭顺战略

从早年岁月到国内流放

卡特尔垄断:卡特尔(cartel,又称垄断利益集团、垄断联盟、企业联合、同业联盟)是垄断组织形式之一 ,是为了垄断市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厂商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市场份额分配等方面达成协定从而形成的垄断性组织和关系。卡特尔通常出现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其设立的目的是避免寡头厂商之间的激烈冲突。然而卡特尔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相对的,其成员往往具有突破同盟组织以获取短期利益的倾向。参加卡特尔的成员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 根据美国反托拉斯法,卡特尔属于非法。

通向领导力之路

苏联挑战与德国重新武装

两场危机:苏伊士运河和柏林

纳赛尔:nà sài ěr · (JamālAbdal-Nāsir,1918—1970) 埃及总统(1956—1958)。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1958—1970)。1952年7月领导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埃及七月革命,废黜国王法鲁克一世(FarukⅠ,1936—1952年在位)。次年正式废除君主制,成立埃及共和国,任副总理兼内政部长。1954年任总理,在纳吉布解职后,代行总统职务。后任埃及总统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执政期间,与英国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领导埃军民反击英、法、以武装侵略。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与阿登纳的三次交谈

1957年10月

德国统一:让人煎熬的等待

最后几次会晤

第二章 夏尔·戴高乐:意志战略

近距离接触

戴高乐行为的根源和目标

“对谁我能倾诉衷肠,我灵魂中的秘密,我人生中的忧伤?”

法国历史上的戴高乐

马其诺防线

戴高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戴高乐担任“自由法国”领导人既不是任何法国政府机构任命的,也不是选举的结果。他自称有权领导,依据就是他宣布自己是领袖。

“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源自它的信念,源自它激励的信念:国家危亡之秋,这一统治权力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延续性。”

丘吉尔决定不能冒这个险,为此要求这支舰队驶往英国港口。7月3日,丘吉尔又下令轰炸阿尔及利亚的这一海军基地。包括旗舰“布列塔尼号”在内的3艘军舰被炸沉,将近1300名法国水兵被炸死。戴高乐强忍悲痛,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讲话中平静地为这次轰炸辩护:“任何一位配得上法国人这一称号的法国人丝毫没有怀疑过,如果英国战败,会永久锁定自己祖国的奴役地位。”战后戴高乐说,换了他在丘吉尔的位置上,他也会这样做。

决战北非

出访莫斯科

戴高乐与临时政府

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期间,言行始终不离同一主题:重建一个合法、强大的法国。唯有合法、强大的法国才能在国家光复后恢复秩序,在对德战争的最后阶段平等地与盟友打交道。戴高乐在撰写的总统回忆录里写道:“代表法兰西的国家一次性同时接管了昨天的遗产、今天的利益、明天的希望。”

荒漠

戴高乐本以为国家会很快把他召回,然而他期待的召回令并没有来。戴高乐时不时陷入间歇式抑郁,有时情绪坏到极点。他以坚忍顽强抵抗抑郁情绪。1947年,戴高乐试图发动一场与现有各大政党没有任何瓜葛的全国性政治运动。他的情绪为之一振,然而时间不长又再次陷入消沉。

法国凭借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工大军、专门技术知识和融入美国倡导的开放性贸易实现了历史性繁荣。

折戟印度支那,铩羽中东

越南沿北纬17度线一分为二:共产党领导的北越和反共的南越。

1956年,法英联军拉上以色列入侵苏伊士运河地区。

1954年,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把穆罕默德·纳吉布赶下台后接管了埃及。

阿尔及利亚冲突的终结

1959年1月8日,戴高乐正式就任总统。

1962年年初,戴高乐派政府部长与民解阵代表秘密展开谈判,最终签署了《埃维昂协议》。

曾有几人建议戴高乐对逃离将阿尔及利亚视为自己家园的法国殖民者示以同情。戴高乐对此不予理睬。

位居法国政策核心的德国:戴高乐与阿登纳

戴高乐就任总理3个月后,1958年9月14日在与德国和解政策上迈出了一大步。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核管理机构

戴高乐把放弃发展强大的军事能力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自弃。

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接受北约一体化司令部的指挥。同年6月,他又让美国从法国撤走核武器。1960年2月,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沙漠上进行了首次核试验。1966年,戴高乐又让法国彻底退出北约指挥体系。

卸任总统

1968年5月,一场学潮演变成为大规模抗议活动。法国学潮是一场遍及全欧洲大陆的运动的一部分。

戴高乐与丘吉尔之比较

第三章 理查德·尼克松:平衡战略

尼克松走进的世界

关于国家利益的地缘政治概念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职总统时正值冷战高峰。

1968年8月,苏联联合几个东欧国家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后第5个拥有世界上最具毁灭力武器的国家。

1916年,英国和法国缔结了《赛克斯-皮科协议》,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被划分为英法势力范围。

不期之邀

洛克菲勒对此事的态度不仅打消了我内心的矛盾,还证明了在美国国内,团结精神依然根深蒂固。他批评我迟疑不决,敦促我立即接受尼克松的委任。洛克菲勒告诉我,总统委你重任时,不宜迟迟不回复。洛克菲勒告诉我:“请记住,尼克松选择你冒的风险比你选择他冒的风险大多了。”

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

“永远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干不了交给你的工作。”

尼克松的世界观

当一国远比其潜在竞争者强大时,战争风险随之而起。因此,我信奉一个美国强大的世界。我认为,如果有一个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彼此相互制衡形成一种均势,而不是拉一方对付另一方,世界会更安全、更美好。

外交与挂钩

欧洲之行

尼克松以惯有的果断处理了这一问题。1971年8月,他连续3天在戴维营召开会议,与经济顾问商讨对策。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极力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和行政管理和预算局长乔治·舒尔茨主张美元与黄金脱钩,舒尔茨甚至提议建立一个新的浮动汇率体系。尼克松站在康纳利和舒尔茨一边,判定美元兑换黄金制难以为继,强撑危局只会招致投机行为,抛售美元抢兑黄金。8月15日星期日,尼克松宣布暂停美元兑换黄金。

法国财政部长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日后出任总统)担心,没有了挂钩这根系链,美国经济导致的通货膨胀也许会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

越南战争及其终结

日后所称的“尼克松主义”包含三大原则。

  1. 美国将恪守做出的所有条约承诺。
  2. 如果一个核大国威胁与我们结盟的一国自由,或威胁美国认为其存亡对自身安全乃至整个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一国自由,美国将向该国提供保护。
  3. 如果是涉及其他类型的侵略,即非核大国的常规侵略,美国接到求援请求后会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期待受到直接威胁的国家为自身防卫承担出人出力的首要责任。

美国社会内部走向分裂始于越南战争。时至今日,这种分裂依然在撕裂着美国社会。冲突带来了一种公开辩论的风气。争论越来越聚焦在政治动机和各自认同上,而不是实质问题。愤怒取代了对话,成为与对方争论的方式。意见分歧变成了文化冲突。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人可能会忘记,一个社会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哪一个党派的胜出或置国内对手于死地,也不是因为彼此之间谁胜谁负,而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和彼此之间的互谅互让。

风雨飘摇的中东

1967年以色列与邻国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之间的战争结束时,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领土。

1973年中东战争

基本想法是——输送武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战争继续打下去,目的(是)维持均势……只有这一地区实现了均势,才会有不欺骗任何一方的公平解决……

中东和平进程

孟加拉国与藤缠蔓绕的冷战

这场危机的根源是20多年前印度次大陆的血腥分治。殖民时期,英属印度是英国统治下的一块广袤土地。1947年,英属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主权国家。巴基斯坦又分为两个实体,两个实体同属巴基斯坦,但中间夹着印度,彼此之间相隔1200英里。

1969年1月,东巴基斯坦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最终于1971年3月26日宣布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

尼克松与美国危机

第四章 安瓦尔·萨达特:超越战略

安瓦尔·萨达特的特殊品质

从1970年至1981年担任埃及总统的安瓦尔·萨达特

历史烙印

哈里发 (caliph) 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1]。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源于阿拉伯“继承”一词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 《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组织的领袖。

早期生活

狱中思考

纳赛尔与萨达特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国营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取而代之。

当年10月,为夺回苏伊士运河,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经过密谋后入侵埃及。在美国的外交干预下,联合国大会投票反对英法这两个美国盟友的行动。英镑遭到挤兑,美国却阻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英镑伸出援手。被英国的头号盟友抛弃的艾登健康状况恶化,又受此羞辱,只得终止了入侵行动。1957年1月艾登辞职下台。

“六日战争”于1967年6月由埃及、叙利亚、约旦联手发动。

萨达特之见

1967年战争后,埃及与美国断交,结果只能依靠苏联援助。萨达特根据形势发展,看到与苏联结盟没有给埃及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使埃及失去了腾挪空间。

战略耐心

1973年战争

梅厄夫人与萨达特

不幸遇刺

后记:未实现的遗产

第五章 李光耀:卓越战略

哈佛之行

建立新国家

扩大个人任意采取行动或破坏规矩的权利是对有序社会的损害。在东方,主要目的是建立秩序井然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这个自由只能存在于有序状态中,在争吵和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中是没有的。

李光耀与美国

李光耀与中国

周旋于中美之间

第六章 玛格丽特·撒切尔:信念战略

最不可能成为领袖的领袖

在诸事不利的环境中,撒切尔夫人最大的资源就是她那独特的领导风格。

始于格兰瑟姆的上升之路

人人都寻求中间立场,必然造成思想观点的贫乏。必须提出不同的论点使之相互碰撞,才能为选民提供真正的选择。

领导力框架

美国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出紧密的情报合作,在冷战期间继续了这样的合作,并邀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组成了五眼情报联盟。

捍卫主权:马岛冲突

1982年4月,阿根廷对自1833年起被英国占领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发动攻击,对撒切尔夫人践行自己信念的决心提出了考验。主权代表着在划定界线的领土内的终极权威。要维护这个概念的意义,撒切尔夫人必须采取行动。正如她后来写的,阿根廷的攻击涉及“英国荣誉的危机”

马岛距离阿根廷大陆约300英里,因接近合恩角而具有战略意义。合恩角在美洲大陆最南端,与麦哲伦海峡一起构成了历史上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道。

第一百七章 香港谈判

但是,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选择有限。香港问题与马岛不同,不可能靠军事手段解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前,香港根本守不住,必须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办法。然而,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假若谈判双方陷入僵局,中国有能力单方面解决问题。

撒切尔夫人离职后,在英国治理香港的最后几年里经常到访香港,支持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把香港交还中国之前建立更多代表性机构和程序。

面对暴力的遗产: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地位的任何改变必须得到北爱尔兰大多数人民的同意”

根本真理:“特殊关系”与冷战

作为回应,苏联国防部的报纸《红星报》称撒切尔夫人为“铁娘子”。这个绰号本意是将她比作俾斯麦,带有贬义,不料事与愿违。

捍卫科威特主权:海湾危机

欧洲,无尽的麻烦

撒切尔夫人坚决捍卫议会主权,认为把权力从民族国家手中转给由非民选官僚组成的欧洲超国家机构相当于废除民主及主权权利。

1973年,英国由希思带领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政治陨落

1990年11月28日,玛格丽特和丹尼斯·撒切尔离开了唐宁街10号。

结语 领导力的演变

戴高乐上的圣西尔军事学院是拿破仑1802年为打造职业军官团而创立的。

巴黎政治学院是在普法战争(1870—1871)暴露了法国政治与行政领导力的缺陷之后创立的,意在通过培养下一代人才来弥补这些缺陷。

这些领导人与他们的贵族前辈不同,具有深切的国家身份感。他们因此而相信,最崇高的抱负是通过领导国家来服务本国人民。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李光耀在英国念大学,尼克松因自己当总统之前游历列国而自豪。但是,他们两人都没有采纳世界性身份。对他们来说,公民资格的特权意味着有责任展示自己国家特有的美德。为本国人民服务并体现自己社会最伟大的传统是高度的荣耀。

深度阅读与视觉文化

对于从政者,深度阅读可以使他们获得马克斯·韦伯所称的“平衡”的素质,即“接受现实的冲撞,却保持内心平静沉着的能力”。博览群书能帮助领导人发展不受外部刺激影响的思维能力,培养保持平衡感的个性。读书再加上思考和对记忆力的训练,能够提供详细的各类知识储存,领导人可借以举一反三。更深刻的是,书籍提供了一种合理、有序、整齐的现实,可以通过思考和计划来掌握或至少管理这种现实。对领导人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读书创造了“代际对话线”,鼓励本着大局观学习知识。最后,读书是灵感的来源。书籍记录着曾经果敢行动大获成功的领导人的事迹,也载有因过于大胆而自食其果的领导人的失败以资告诫。

书籍记录着曾经果敢行动大获成功的领导人的事迹,也载有因过于大胆而自食其果的领导人的失败以资告诫。

基本价值观

若要重新振兴精英统治,人文教育需要再次得到重视。这样的教育包括哲学、政治、人文地理、现代语言、历史、经济思想、文学等学科,甚至可以包括古代经典,长期以来历代政治家都是浸淫在那些经典里长大的。

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给美德下的定义:“行动温和的习惯。具体来说,行动时对自己的冲动有应有的克制,对他人的权利有应有的尊重,对长期的后果有合理的关切。”

阿登纳的正直和坚韧,戴高乐的决心和历史眼光,尼克松对盘根错节的国际形势的理解和决策的力量,萨达特寻求和平的高尚精神,李光耀在创立新的多民族社会的努力中显示的想象力,撒切尔夫人坚持原则的领导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领导力与世界秩序

当今时代拥有的破坏力使人类能够摧毁文明本身。这反映在今天的一个大战略中,这一战略的概念由“相互确保摧毁”这个短语(它有一个著名的缩写——MAD)做了精准的概括。

领导力的未来

基辛格就美国如何与中国共处留下忠告

眺望安全、和平、发展与繁荣的未来

无锚之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

在转型时期,领导力的作用尤其关键

最后更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