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作者:王小圈
【文摘】
第1章 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
1.1 无聊,一场悄悄袭来的现代瘟疫
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痛苦和无聊。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人生的智慧 第2章》叔本华
1.2 有趣是个什么东西
1.3 观察和想象:视角中分裂的对方
第2章 在柴米油盐中守护诗和远方
2.2 审美,到底审的是什么
根据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写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认定: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3.9为体重正常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审美的话语权不仅仅在于他们建立人体美的审美标准,也在于他们能建立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
第3章 兴趣是天生的,无聊是被逼的
3.1 好奇心的重塑:朝闻道夕死足矣
一个人看过很多书,却对书不求甚解,亦不做平行或纵深的比较阅读,只是“酒肉穿肠过”般的“文字穿眼过”,那么读书便毫无意义。
3.2 越长大越无聊:自戕式发育
“突触剪切”(Synaptic pruning)
人年纪越大往往越倾向于保守,这种对风险的厌恶愈发强烈会收窄个人视线,狭窄到一定程度,会有两种可能:
- 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小范围的领域内,自得其乐,成为旁人眼里的怪人。如果这个怪人颇有才华,在领域内小有所成,那就会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怪人。
- 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小范围领域内精进,也无法分散到其他领域,空有注意力而无注意的对象,成为一个觉得生活很无聊的人。
3.3 像哲学家一样观察世界:视角陌生化
当日常生活成为习惯,当生活成为一种惯性,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事情在推着我”,就无法给“有趣”这种体验留下足够的空间。今天的体验都是昨天体验过的,已知的世界又有多少意外可言?
形式的陌生化
观念的陌生化
我们需要偶尔把自己陌生化。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去看待、去围观,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状态,会发现很多很多问题。如果你觉得陌生化后你的生活是荒谬的,那说明你已经偏离自己想要的轨道了,早发现早治疗,可能还有救。
第4章 “有趣”是一种技能
“有趣”则是各种能力在人格魅力上的外显,是知识储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感知力、鉴赏力、想象创新能力等组合作用下的产物。
4.1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信息储备能力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选择余地越大;你的知识储备越广,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识储备,是构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4.2 世界不是平的——信息管理能力
管理变化中的知识
摆脱执念,断舍离
4.3 玻璃钢心——感知能力
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我什么都感知得到,可是我不为所动”
三种感知类型——感官感知、情绪感知和语言感知。
如何细腻地感知他人?方法在于“观察”。
4.4 品味是做人的底线——鉴赏能力
第5章 有趣是一种态度
5.1 没有不努力,只有值不值——同理心
学者Rogers描述同理心具有三个成分。
- 情感的: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 认识的:正确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 沟通的:正确传达对这种情绪和感受的了解。
澳大利亚威士兰儿童医院建议将幼儿洗浴温度控制在37℃~38℃,Mayo医学中心建议幼儿洗浴温度不超过38℃,人体的体表温度一般低于37℃,这些温度对孩子来说是刚刚好的温热,对相对皮糙肉厚的大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爽”。
问题是,一旦我们已经知道某个东西(例如一首歌的旋律),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情形。我们的知识已经对我们下了“诅咒”。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因为我们无法随时重建他们的心智状态。
尺度差异、了解匮乏、知识诅咒,这些现象阻碍着我们去感受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境遇。几乎所有社会小矛盾都可以用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缺乏同理心来理解。
5.2 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个人特质
爱好代表一个人的兴趣所在,特长则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所在。
很多觉得生活无趣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爱好。
很多被人觉得无趣的人有另外一个共同点:没有特长。
5.3 我打起脸来自己都怕——自嘲
但是在网络上,大多数时候这个圈子被打散了。电影有小众电影,阅读有小众作家,音乐有小众歌手,但网络还处于一个大众媒介的时代。为了追求用户数量的最大化,网络社交产品普遍低门槛,这导致一个网络媒介要么做不起来,要么直接毁掉——在做不起来和毁掉之间的,就算成功的产品。
第6章 有趣需要变现
我们需要让真实的生活变得更有趣,而不是在脑子里做精神胜利法。有时候我们需要自己认可自己的有趣,有时候我们还想让他人认可“我的有趣”;如果是后者,便不免要有能力将“有趣”的内涵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6.2 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吗
人可以选择做一个善于表达的内向者。改变性格,不如训练能力。
“不善表达”,还是“无话可说”
这个“聊”不是没话找话的聊,不是讨人嫌的聊,不是“强撩”。这个“聊”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显。如果精神世界浅薄单调,“有聊”的程度也有限;如果精神世界丰厚深刻,自然信手拈来,无处不是话题。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内向不会表达,请认真评估自己到底是“内向”还是“缺乏表达能力”,是“我不想说”还是“脑子空空没有可说的”,对症下药才有疗效。“不能说”的,多练练胆子练练反应;“不想说”的,可以保持自己最喜欢的状态,做一个安静的自己;“没话可说”的,多阅读多历练,给脑袋备点存货。
自我认知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没事别给自己贴标签。万一贴了“内向”的标签,也不必有心理负担,这种性格更利于思辨精神和细腻情感的培养。
人生中的陪伴都是一时的,只有分别是永恒的;热闹都是一时的,只有寂寞是永恒的。
6.3 有钱了不起吗?你说呢
若不论爱情,大多数除了暴发户以外的有钱人,更追求门当户对强强联手,他们可以通过婚姻去获得更珍贵的资源。
第7章 终极有趣——精神世界的创造与维护
有趣不是“搞笑”,不是“逗闷子”,甚至不是“幽默”。有趣比这些来得更为深远,有趣是学识的广博,思想的深邃,观念的透彻。
7.1 我们的三观是如何被确定的
哲学家William James说过一句话:“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整他们的偏见。”
一个稳定的三观才能给人以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重整偏见的能力;给人以理性认知世界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风倒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人在每一次独立思考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独特,是“有趣”的起跑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横渠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世界。
7.3 吸引力相对论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