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套书读懂中国人文社会(套装共8册)》

作者:冯友兰 费孝通 宗白华 梁漱溟等

【文摘 & 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商人则自私奸诈、计谋多、不顺服,他们的财产简单、易于转移,因此国家有难时,商人往往自己逃跑,不顾国家。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在《史记》最后一章,司马迁援引了他的父亲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

首先是阴阳家。

第二个学派是儒家。

第三个学派是墨家。

第四个学派是名家。

第五个学派是法家。

第六个学派是道德家或称道家。

汉代历史家班固(公元三二至九二年)便用《七略》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其中六家同于司马谈所列出的六家。另四家为:纵横家,这是当时的外交家;以及杂家,这是当时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还有农家和小说家。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君、臣、父、子,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孔子主张“正名”的意义。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

后来,有的儒家把忠恕之道称为“絜矩之道”,意思是说,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作为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游侠列传》)

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相信,实行兼爱,将得上天奖赏;如不实行兼爱,则将受上天惩罚。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里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经过堂下,齐宣王问:把牛牵到哪里去?仆人回答说:把牛牵去献祭。宣王说:把牛放了吧,我实在不忍看它颤栗害怕的样子,像是无罪而被处死。仆人问:那么,还要不要献祭呢?宣王说:祭祀怎么可以废除?换上一只羊去献祭吧。孟子听说此事,问齐宣王,是否确有其事。宣王回答,确有其事。孟子说,凭这种善心,推而广之,就可以实行王道了。(【评】神奇的逻辑,这不就是当下爱狗人士的做法嘛,我爱狗,所以你不能吃狗肉,我们一起去吃猪肉吧😅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名家的思想家们揭示出“超乎形象之外”或说“形而上”的存在。大多数人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即现实世界。

“形而下”

形而上

天地万物都是可以赋予名字的,故此,称天为天,称地为地,万物各从其类,各有其名。有天地万物,就有天地万物之名。因此老子说:“始制有名。”“道”是无从命名的,而万物之名又都是由道而来,这便是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些是左右事物变化的法则,老子称之为“常”。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知常曰明。”接下去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的“无为”,也同样可以从这个总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也意味着,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恣肆放荡。

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能力”或“品德”,它可以解释为万物本有的品质,也可以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因此,“德”就是事物的本性。这就是《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所说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万物的由来,“德”则是万物本性的依据。

“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就是“朴”之最,因为它连名字也没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称道是“无名之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里写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评】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评】就如《过秦论》中所言:“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其实是一种愚民政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评】先让老子去辩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道家认为,国君就应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与孟子同时,和名家的惠施是好朋友,但我们现在所知的《庄子》一书很可能是公元三世纪注释《庄子》的思想家郭象所编著。现在我们很难断定《庄子》书中,哪些篇章是庄周本人所著。事实上,《庄子》是一部道家思想汇编。

一切体制、政府、法律、道德,所求达到的便是强求一律和压制差异。这样强求一律的人,其动机或许是可敬的,但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其结果是适得其反。(【评】体制、政府、法律、道德等等,和一个人的自由并不冲突,如果觉得这些限制了你,那么你多半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吧

庄子则认为,人们的是非观念是根据他们的局限性观点建立起来的。所有这样的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评】* 在读老子,庄子时也不要忘了这个关键点*)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辟”是比较法,用一物来解释另一物。“侔”是把两组命题平行地比较下来。“援”是类推法,“如果你是这样,我何以不能这样?”“推”,是从已知求未知、延伸而论的方法。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方术分为六类。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还认为,一年四季也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嬗替。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但直到一九一一年清朝覆灭之前的历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奉天承运”,所指就是承受“五德”转移的时运。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二世纪时,周文王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都有解释,称“卦辞”;每卦之中的每一横划也有解释,称“爻辞”。

在“易传”中,除阴阳的观念外,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数”。

首先,他们把“阳”看为单数,把“阴”看为偶数。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震,☳,为雷。巽,☴,为木,为风。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艮,☶,为山。兑,☱,为泽。

以乾的第一爻(由下端数起),与坤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震,称为“长男”。以坤的第一爻,与乾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巽,称为“长女”。以乾的第二爻,与坤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坎,称为“中男”。以坤的第二爻,与乾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离,称为“中女”。以乾的第三爻,与坤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艮,称为“少男”。以坤的第三爻,与乾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兑,称为“少女”。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意味着仪式、礼节或社会行为准则。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礼和刑。

法家的社会背景

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和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主张在政治和治国方术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死于公元前三三七年)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第三派以商鞅(又称商君,死于公元前三三八年)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易传”和《中庸》代表了先秦儒家形而上学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儒家对形而上学的兴趣如此浓厚,以至公元三四世纪的新道家把《易经》和《道德经》、《庄子》三部书列为“三玄”。

事物之“理”

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万物及其变化所由产生的那个“一”;“易传”中的道则是“多”,是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

万物生成之“道”

需要注意到,在“易传”中有两类不同的陈述句:一类是关于宇宙和其中包含的万物,另一类则是关于《易经》本身抽象符号的体系。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在《中庸》里,至善被称为“诚”(真诚、纯真),和“明”是连在一起的。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宋代(公元九六〇至一二七九年)的道学家把《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道学(西方称为“新儒家”)的基本文献。

“明明德”和“修身”是一回事,“修身”的内容就是在“明明德”。由这里可以看出:这几个思想最后归结为一个中心,这便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公元前三世纪下半叶(秦汉之际)出现一种调和、折中的趋势。折中学派的主要著作《吕氏春秋》便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作品。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书中最后的一篇《天下》篇陈述了道家的调和观点。《天下》篇其实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的评述。我们不知道它的作者姓名,但这位作者实在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哲学史家和评论家。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这种折中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直继续到汉朝。《淮南子》和《吕氏春秋》的根本性质是一样的,只是更倾向于道家。

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曾经说,唯有不嗜杀人的才能统一天下。可是几百年后,秦国靠经济和军事的优势,统一了全中国。当时秦国被称为“虎狼之邦”,它以军事力量以及法家的残忍的统治理论,战胜了对手。这样看来,孟子似乎错了。(【评】做学问和治国理政总是有差别的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五常”便用以表达儒家崇奉的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尊崇孔子,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奉为孔子所作,称为“六经”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这部分儒学家组成所谓“古文学派”,因为他们声称,找到了“秦燹”(燹,音显,指兵火)之前的古籍,是以古文写成,这种文字到西汉末年,已成绝响。与“古文学派”相对立的董仲舒追随者,则尊崇以汉代通行文字写成的经书,被称为“今文学派”。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古文学派把阴阳家的思想影响从儒家清除出去,阴阳家此后与道家思想结合而形成了道教。这个过程固然使孔子由神还原为人,却又使老子成为道教的创始人。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新道家对惠施和公孙龙的理论再次钻研,在“玄学”中提出了“辨名析理”观念。首创这个观念的是郭象,他在《庄子注》的《天下篇注》里,把“玄学”和“辨名析理”结合起来。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按照佛家的看法,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任何一个有情物所看出去的世界,都是他内心自造的景象。每当他有所动作,或只是说话,或心里动念,都是心的作为。这个作为必然产生它的后果,不论这后果要等多久才显现出来。这个后果便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如何读懂费孝通(代序)

吴文藻先生1929年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书,开始致力于推进社会学的中国化。他是非常认真的一个人,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书及担任系主任期间,首先系统地介绍人类学是什么,然后把欧洲大陆的人类学、社会学思想,以及美国、印度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后,提出社会学的中国化,指出应当把社会学的方法和人类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他还在中国首倡社会学的社区研究,按照社会人类学的标准来谈文化,并提出文化的三定义,即文化是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文化(或者称之制度的文化),还有一个叫精神需求的文化,第一次完整地把文化的思想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方法系统介绍过来。

费孝通一生的学术经历,我们可以总结为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探索何为乡土中国,为何要乡土重建,如何乡土重建。

乡土中国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评】安土重迁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评】落叶归根

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评】作者的理解完全背离了《大学》中这段话的意思吧?

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评】可能吗?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方案之间发生了争斗,也可以称作“冷仗”,宣传战,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都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评】当下所谓民主政体的选举现状!

从欲望到需要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

乡土中国

Peasant Life in China

生育制度

避妊的事实也许有地方没有,这些地方的人民的确还在上述的生物机能的连环里打圈,生殖细胞从成熟到新个体的产生的过程,他们固然没有加以阻碍,可是新个体的产生是否就能说是种族得到了绵续了呢?这还是问题。(【评】植物有花期,动物有发情期,这才是人类生殖的最大差别,另外女性生育面临很大的危险性,探索避孕措施也理所当然

夫妇关系是人和人关系中最需要契洽的一种,因为他们在生活上所接触的方面太多了,他们在生活上互相依赖的程度太深了。

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曾说:“在一个真正‘理想的’婚姻里,我们所能发见的,不只是一个性爱的和谐,更是一个多方面的而且与年俱进的感情调协,一个趣味与兴会的结合。一个共同生活的协力发展,一个生育子女的可能的合作场合,并且往往也是一个经济的单位集团。”[

抚育本身是一件相当繁重的事务,基本上是柴米油盐的经济工作。夫妇间先得把这些基本事务打发开了,才有讲求兴趣相投的资格。

一个没有结过婚的人并不能从经验里体会到结婚的意义和责任。

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用功夫了。

据一般心理学家的说法,自我的意识,人己的辨别,是发生在个人和环境的冲突中。一个要什么就得到什么的人,永远不会感觉到有个自我的存在。在孩子生活中,到处会碰钉子,而为父母的怕孩子被环境打击得太严重,总是愿意把自己来作缓冲,夹在里面。本来孩子可以在火里烧痛手,得一次环境给他的教训,可是在火还没有烧着手时,孩子先已碰着了父母的干涉。父母到处来顶替无情的环境,做着孩子们当面的软墙。因之造成孩子们自我意识的主要力量却是父母。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老莱子要讨他父母的欢心,得穿起采衣,学孩子们跳跃。(【评】这不是曲解了本意吗?彩衣娱双亲,应该是逗父母开心,不是讨父母欢心!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第十五章 续绝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乡土重逢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费孝通先生学术年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美学漫步

美与人生

“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若是艺术以纯粹描写自然为标准,总要让照片一筹,而照片又确是没有图画的美。(【评】纯粹的偏见

艺术能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评】奇葩的论调

人生的三路向

作者:梁漱溟

代序 三种人生态度

一 人生的三路向

前后综合起来,人生盖有三条路向:(一)肯定欲望,肯定人生;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二)欲望出在众生的迷妄;否定欲望,否定一切众生生活,从而人生同在否定之中。(三)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有卓然不落于欲望窠臼之可能;于是乃肯定人生而排斥欲望。

二 宗教之真

三 道德之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

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1644:帝国的疼痛

作者:聂作平

第一章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太和殿,民间习惯性地把它称作金銮殿。

第二章 李自成:驿卒的反抗

第三章 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

第四章 伤逝:史可法之痛

据谈迁估算,扬州在经历高杰攻城和清军屠城后,死者共计八十万之众。(【评】所以史可法不就是个笑话!!!

第五章 文人生涯:以陈子龙和侯方域为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原文: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国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人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受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评】到现在这种毛病还没改过来,外国人的事那是天大的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2)(【评】上一本书 1644 年,甲申之变,大明帝国覆灭,200 年后,大清帝国开始任人宰割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李鸿章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楚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他并且知道中、日的胜负要看哪一国的新军备进步得快。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日本必须先在海上得胜,然后才能进攻大陆。所以他反对左宗棠以武力收复新疆,反对为伊犁问题与俄国开战,反对为越南问题与法国打仗。他要把这些战费都省下来作为扩充海军之用。他的眼光远在一般人之上。(【评】可是以现在看来,收复伊利等对现在的中国很重要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生的大错。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汪精卫反对此说,他相信革命志士固应有恒德,“担负重任,积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但是有些应该有烈德,“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种”。他和黄复生秘密地进北京,谋刺摄政王载沣。后事不成被捕下狱。这是庚戌宣统二年(1910)的事情。(【评】后来却做了汉奸

历史地理学十讲

作者:史念海

版权信息

陈从周说园

作者:陈从周

造园的目的,是“诗情画意”;造园的法则,是“因地制宜”;造园的三种基本手法,是“动观静观”“对景借景”“小中见大”。

梓翁说园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而电线电杆更应注意,既有害园景,且阻视线,对拍照人来说,真是有苦说不出。(【评】能隐藏就隐藏起来比较好,还有垃圾桶、消防设施,太突兀了,怎么融合起来,又有辨识度,需要建造者规划

假山有旱园水做之法,如上海嘉定秋霞圃之后部,扬州二分明月楼前部之叠石,皆此例也。园中无水,而利用假山之起伏,平地之低降,两者对比,无水而有池意,故云水做。

最后更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