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学会提问》

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文摘】

第三章 前言

我们吸收了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里的真知灼见,并将它们贯穿到全书当中。我们尤其强调“慢思考”的重要性。

第七章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地倾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评判,然后做出回应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第八章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

这种流行的思维方式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海绵式思维相对而言比较被动,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而是来得既轻松又快捷,特别是当你看到的材料被组织得井井有条而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最有成效。虽然大量吸收外部信息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起点,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严重而又致命的缺陷:它对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最后读到的是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panning-for-gold style of thinking)

要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披沙拣金,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淘金式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参与,即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演说者和听众之间展开的对话。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你愿意赞同别人的观点,但你首先得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

淘金式思维的精神检查表(mental checklist)

别人的话中如果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它们并不会自动跳到你的眼前。作为读者或听众,你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去查究才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不断地提问题。最好的查缺补漏方法就是批判性地提问的策略。

第九章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

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在内。

只有强迫自己批判性地看待当初的一切信念,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第一十章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念。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批判性思考者(Critical thinker)

自主决断

好奇心

谦恭有礼。

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第一十四章 思考过快

第一十六章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所谓“确认性偏见”,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只把那些可以确认我们既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

我们最大的偏见可能正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偏见,而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都心怀偏见!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第一十七章 自我中心

总是自我陶醉并忠于自己。所谓自我中心(egocentrism),是指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相对照,我们赋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

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是指如果我们不具备现在所知道的知识,那我们根本就说不清这知识到底是什么。

第一十八章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似是而非”(truthiness)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时,他就在钟爱“似是而非”了。

有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叫作奇迹式思维(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情,在科学还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时,人们就会依赖奇迹来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设法用奇迹来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

第一十九章 03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issue)

结论(conclusion)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第二十章 论题的种类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

描述性论题是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

社会争论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规定性论题是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十一章 寻找论题

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客观评价!

所谓结论,即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第二十二章 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

要找到结论,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首先就要问:“作者或演说者想要证明什么?”或者“交流者的主旨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结论。同样,作者或演说者对所提问题进行的任何解答也都是结论。

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第二十三章 发现之旅的几点线索:怎样才能找到结论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第二十四章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第二十五章 04 理由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评判结论,却对论证过程不闻不问,那我们就会非理性地坚持自己在论辩或文章中所持的结论,进而对那些与我们观点相一致的结论马上青睐有加。而如果我们想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点,那就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一份好奇心,即使有人的观点我们目前还不能认同,我们也要细细琢磨他的理由。

所谓理由,是指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或根据。

第二十六章 开始质疑的过程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第三十一章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十二章 05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本书第3章和第4章主要是带你认识任何一个论证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十四章 找准关键词和短语

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找到关键词的线索小结

第四十一章 歧义与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

那些能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反应的术语被称为“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loaded terms)。它们感动我们的能力大大超越了词语本身的描述性含义。

第四十五章 到哪儿去找假设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信念,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外在的论证

第四十六章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第四十七章 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倾向。我们把价值倾向(value priorities)和价值取向(value preference)当近义词使用。

第五十一章 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第五十五章 找出并评价描述性假设

第五十六章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描述性假设就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明说的信念。

第五十九章 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这里所谓的“无意义”,是指那些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

第六十章 假设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4)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第六十一章 07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2)理由是什么?(3)哪些术语或短语意思不明确?(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问问这些问题,一方面能让你清楚理解交流者的论证过程,另一方面也让你大致了解论证的可靠部分和薄弱环节。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

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他的结论。

第六十二章 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人身攻击之所以属于论证谬误,是因为进行论证的人的品格或兴趣怎么样,通常与此人所做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它是在攻击“送信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

第六十三章 让我们从评价各种假设出发

滑坡谬误:设想采取提议的步骤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却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

它的形式如下:我们不应去支持针对甲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十四章 发现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试图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的以为大部分人喜欢的事就是可取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发现这类谬误的三个特别常见的地方就是广告、政治辩论和法庭辩论。这种谬误的一个常见形式是恶语中伤(name-calling),属于人身攻击的一种,主要通过引起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的言辞来给人戴帽子,试图诋毁别人。

如果有人攻击一个立场的几个方面,一定记住要查看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地表现了这个立场。如果没有的话,你就找到了一个“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因此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一个立论者通过陈述仅仅两种选择来过度简化一个论题,他所犯的这种错误就叫作“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方案。

当有人宣称他们发现了导致某个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这种问题起了个名字而已。我们要对这种“乱扣帽子谬误”保持警惕。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的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你就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无数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计划谬误是有关一厢情愿的一个特殊例子,我们对项目的结果做出了过于乐观的、不太现实的预计。

第六十五章 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那些设法让人接受他的断言的人常会发现,只要他们防止别人太过详细地审视相关的理由,他们就可以捍卫这一断言。他们通过分散注意力的策略来防止别人细细审视。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品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此来帮助赢得这次论证。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将乙主题介绍进来,它长得好像和甲主题有关,而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第六十六章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论证过程中已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第七十章 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第七十一章 08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第七十六章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

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第八十四章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第八十八章 将类比作为证据

第八十九章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当某一篇文章的片段被贴出来或被人引用,贴出文章片段的作者也许自己就误解了原作者的意思,或者是将此消息剥离了原来的语境加以使用。

第九十章 10 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即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第九十一章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找替代原因

当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在使用证据支持他对某件事起因的一个断言,这时你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替代原因。“原因”(cause)这个词的意思是“引起,让某件事发生,或影响”。立论者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为你指明因果联系的思维。

第九十四章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第九十七章 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相关性或关联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第九十八章 混淆“在这之后”与“因为这个”之间的关系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引发,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发生。

这种论证方式是造成许多迷信的直接原因。

第九十九章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第一百二章 发掘潜在的原因

学会的教训

  •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替代原因来加以解释。
  •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并发现不同的原因来对它加以解释。
  • (3)大部分持论者都只提供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的原因不会一目了然。
  • (5)最后,特定的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会思考和判断的人获得一定意义的理智上的谦逊。

第一百三章 1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能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第一百五章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第一种方法是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除以相加的数目。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就是平均数(mean)。第二种方法是将所有数值从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这个中间数值就是中位数(median)。有一半的数值在中位数之上,另一半在中位数下面。第三种方法是将所有数值排列好,计算每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或每个不同数值范围出现的次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就叫作众数(mode),这是第三种平均值。

不仅判断一个平均值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非常重要,判定最小数值和最大数值之间的差距,即全距(range)以及每个数值出现的频率,也就是数值分布,常常也显得异常重要。

第一百七章 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第一百八章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最后更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