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则》
作者:[加]乔丹·彼得森译者:史秀雄
【文摘】
JordanB.Peterson乔丹·彼得森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异常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学,推动当代人对人格的理解。
1999年,彼得森出版了经典著作《意义的地图》。在书中,他运用包括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神话学等在内的大量跨学科知识来验证和描述宗教信仰与神话系统的结构。
2012年,彼得森开始在美国问答网站Quora上回答问题,迄今为止,他已成为“价值与原则”“教养与教育”两大版块下点击率最高的作者
人类只要一适应幸福的状态,就又会开始觉得不幸福。
运用当代脑神经科学,融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尼采的上帝之死、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及边缘人格,与几千年前的神话、宗教及哲学思想相结合后梳理出来的结果。彼得森希望用人类几千年的集体智慧及崭新的科学发现来解决当代的冲突。
推荐序 最重要的法则: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若你或你的亲人正在遭受苦难,那么这确实很悲惨,但是苦难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将自己描述成受害者的特定角度。痛苦是每个人注定要经历的,就算当下没有发生,也会在未来降临。抚养小孩、工作、衰老、患病和死亡都会让人感到痛苦,而当你需要独自面对一切,既没有亲密关系的支持,也没有心理层面的指引时,情况只会雪上加霜。
认为事实和价值观可以轻易分离的想法是天真的,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价值观恰恰决定了他关注什么,以及将什么视为事实
人就是规则生成器,那么,既然人类是道德动物,简单化的现代相对主义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人们会因为试图偏离本性而步履蹒跚。相对主义是一个奇怪的面具,而且主要欺骗的是佩戴它的人。如果你用钥匙划坏最聪明的后现代相对主义教授的奔驰车,你就可以看到相对主义的面具和激进包容的伪装是如何被迅速脱下的。
引言 如何抵御自我的不足与无知
我在《意义的地图》里提出,神话和宗教故事,尤其是那些源自口述传统的故事不是为了描述事实,而是为了探讨道德。所以这些故事关注的不是世界的客观面貌,而是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言行。我认为我们的祖先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戏剧舞台,而不是一个由客观物体组成的集合。
同时,戏剧的组成元素也不是物质,而是秩序与混乱。
想象一个人被爱人背叛了,两人之间的神圣契约遭到了破坏。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背叛行为会扰乱亲密关系中被谨慎维护的脆弱和平。在被背叛之后,人们会被恶心、蔑视、愧疚、焦虑、愤怒和恐惧等可怕的情绪主宰,而这些可怕的情绪本来是被共享的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所约束着的。
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需要规则、标准和价值观。人是群居和负重的动物,肩负重任才能让我们痛苦的存在显得有价值。
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背负自我意识的沉重负担,接受人生的脆弱和有限,避免陷入受害者角色所带来的怨恨、嫉妒,产生复仇和毁灭的欲望。
人永远都在渴望着真实存在的英雄主义,而主动承担责任无异于决定过有意义的人生
你和龙虾的共同点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尤其是当你气得张牙舞爪的时候。
法则一 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ATTENDCAREFULLYTOYOURPOSTURE.QUITDROOPINGANDHUNCHINGAROUND.SPEAKYOURMIND.PUTYOURDESIRESFORWARD,ASIFYOUHADARIGHTTOTHEM—ATLEASTTHESAMERIGHTASOTHERS.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说你所想,追你所求,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权利。
生物界的领地之争
“啄食顺序”(peckingorder)
支配等级金字塔
“赢家通吃”原则
普赖斯定律(Price’slaw)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
在所有被复杂生物适应的环境当中,支配等级都是一个永久存在的特征
建立你的自我觉察
有关自然的三个错误假设
马克·吐温曾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确信无疑的谬误。”
第一个错误假设:自然是静止不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进行选择的自然环境本身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第二个错误假设:自然是单纯动态的。有的事物变化得很快,但这种快也是嵌套在其他更缓慢的变化中的。
将大自然浪漫化也是错误的。生活富饶安稳的现代都市居民被具象事物所环绕,因而也把自然界想象成法国印象派画家笔下的天堂。环保人士则更理想化地认为和谐完美的自然界不应受到人类的干扰和掠夺。
第三个错误假设:自然界和其孕育的文化建构是完全分离的。
金钱会因为你的无知而变得无用,对于不熟悉金钱的人来说,要正确地使用它是很难的。
糟糕的是,持续的警惕和过度的反应会消耗宝贵的生理资源。这种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它绝不仅仅是心理体验,也是恶劣环境所带来的真实约束。在底层进行运算的古老“计算器”会假设,哪怕是最小的意外也有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失控和不幸,而处在社会边缘的你多半只能独自面对。所以,你需要不停预支为未来储备的能量,将其消耗在当下的高度戒备和慌张行事上
当人们每天重复的日常行为被自动化,成为稳定可靠的习惯时,生活的复杂性就能降低,可预测性就能提高。
走出失败者模式
当具备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时,使用这种能力只会减少而不是增加继续使用的概率。如果在压迫初期你就坚决而又清晰地表达抗拒,那么压迫者的压迫行为就会被限制住。压迫和欺凌之所以会无情地升级,往往是因为被给予了太多空间。拒绝维护自我权利的人会和无力反抗的人一样被无休止地欺凌。
你需要主动将混乱的可能性转化成宜居的现实秩序;你需要告别孩提时代的天真与无知,接纳由自我意识带来的脆弱感,理解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死亡;你需要主动做出必要的牺牲,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现实。
裸体会暴露形体缺陷和健康问题,并会招致挑剔与批判。无论是在大自然还是在人类社会,裸体都等同于不受保护、手无寸铁。
法则二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TOTREATYOURSELFASIFYOUWERESOMEONEYOUARERESPONSIBLEFORHELPINGIS,INSTEAD,TOCONSIDERWHATWOULDBETRULYGOODFORYOU.THISISNOT“WHATYOUWANT.”ITISALSONOT“WHATWOULDMAKEYOUHAPPY.”待己如助人,这意味着你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是令你快乐的。
世界的本质:混乱和秩序
首先会有身体的本能反应,然后是后来进化出的更为复杂缓慢的情绪反应,最后才是更加高级的思考过程。
“超敏能动性探测器”(hyperactiveagencydetector)
大多数男性达不到女性的择偶标准,所以约会网站上的女性认为85%的男性吸引力都低于平均值。
正是这个原因,人类的女性祖先是男性祖先数量的两倍。从古至今,所有的女性平均每人都有过一个孩子,而所有的男性里有一半平均有过两个孩子,另一半则没有后代。
女性说“不”的癖好是人类进化当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这赋予了人类创造性、智慧和直立行走能力。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们最为适应的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秩序和混乱、阴和阳的二元现实,这种现实超越生活,永久存在。人们可以通过平衡来驾驭这种二元对立:一只脚坚定地踏在秩序和安全中,另一只脚则踏在混乱、可能性、成长和冒险里。当你恰到好处地处在秩序和混乱的交界线上时,生活就会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充满意义,你也会进入忘我的专注状态。
你需要一边依赖已知和已掌握的事物,一边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这样你既可以平衡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能保持兴奋和投入的状态。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掌握新的,提升旧的,并且发现意义所在。
认识你自己
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Solzhenitsyn)曾经说过:“区分善恶的界限纵横交错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逐渐发现善与恶的界线并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一切人的心中穿过。这条线在移动,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摆动;连被恶占据了的心中也保持着一小块善的阵地。连在最善的心中仍保留着一个……尚未铲除的恶的角落。自那以后我终于懂得了世间一切宗教的真谛:它们是与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恶做斗争的。世界上的恶不可能除尽,但每个人心中的恶却可以束缚。”
俄狄浦斯情节
保护远比不上培养和赋能。
美丽会羞辱丑陋,强壮会让弱小羞愧,死亡会嘲笑生存,而理想化的完美则会让所有人都自愧不如。
我们意识得到自己的无助、局限和死亡,也可以感受到疼痛、自厌、羞耻和恐惧。我们知道什么会让我们痛苦,如何让我们痛苦,甚至怎样让别人痛苦。
自助者天助
如果我们想好好照顾自己,就必须先拥有自尊。
STRENGTHENTHEINDIVIDUAL.STARTWITHYOURSELF.TAKECAREWITHYOURSELF.DEFINEWHOYOUARE.REFINEYOURPERSONALITY.CHOOSEYOURDESTINATIONANDARTICULATEYOURBEING. 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
每个优秀的榜样对你来说都是一项重大挑战,而每位英雄都是一个出色的评判者。
法则三 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DON’TTHINKTHATITISEASIERTOSURROUNDYOURSELFWITHGOODHEALTHYPEOPLETHANWITHBADUNHEALTHYPEOPLE.IT’SNOT.AGOOD,HEALTHYPERSONISANIDEAL.ITREQUIRESSTRENGTHANDDARINGTOSTANDUPNEARSUCHAPERSON.和善良上进的人为友并不比和糟糕颓废的人为伍容易,因为前者代表了一种理想,和他们同行需要力量与勇气。
荒芜青春
“TurnOn,TuneIn,DropOut”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口号。——译者注
摆脱“强迫性重复”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友。
这个人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更好的,所以也不会主动去尝试获得,甚至更好的对他来说反而是种麻烦。弗洛伊德把对过去糟糕经历的无意识重复称作“强迫性重复”,有时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过去,以获得掌控感,但也有的时候他们这样做只是迫不得已。
拯救他人是高尚还是虚荣
恶习会传染,自律和稳定却不会,因为堕落比奋进容易太多。
不要盲目自我牺牲
成功和美德的秘诀难以捉摸,失败则只需要你养成几个坏习惯然后任其发酵,接下来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救赎并不是徒劳的尝试,但是将人拉出壕沟容易,救出深渊却很难。处在深渊底部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救赎的价值了。在帮助一个人之前需要确认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被帮助。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提出,如果求助的人自己都不想改善,那就不可能成功建立治疗关系。
建立互惠关系
和善良上进的人为友并不比和糟糕颓废的人为伍容易,因为前者代表了一种理想,和他们同行需要力量与勇气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
法则四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YOUAREDISCOVERINGWHOYOUARE,ANDWHATYOUWANT,ANDWHATYOUAREWILLINGTODO.YOUAREFINDINGTHATTHESOLUTIONSTOYOURPARTICULARPROBLEMSHAVETOBETAILOREDTOYOU,PERSONALLYANDPRECISELY.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与自我博弈
不论你多么擅长某事,或者得到过多少荣誉,世界上总有人能让你相形见绌。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个似乎能洞悉一切的批评家。他向来吵闹,不断谴责着我们的平庸,常常令人难以忍受。
底层永远不是个好地方,这里的人不快乐、疾病缠身、无人关注和关爱,最终只能在平庸荒废中过完一生
说服自己对什么都不在乎并不是在对存在进行深刻评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维玩一些低劣伎俩。
保有自我独特性
在所有事情上都成为赢家或许意味着你并没有展开任何新的挑战。你也许是在赢,却没有成长,而成长是赢最重要的前提。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标准是必要的,没有标准会让人失去方向和目标。相比之下,人成熟后反而会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人生状态会更加个人化,也更难以和他人做比较。
相反,你应该敢于冒险和求真,敢于清晰地表达或至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
傲慢、欺骗和怨恨是邪恶三合体,也是最具伤害性的存在。
婴儿需要依赖父母满足所有的需求。健康的儿童可以偶尔离开父母去交一些朋友,他也许会因此牺牲一部分自我,但也会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成功的青少年则需要完成分离的过程,离开父母,通过融入社会来超越孩提时代对父母的依赖。成功融入社会的成年人则需要学会如何保有自我的独特性。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人们的视线总是指向那些他们有兴趣靠近、试探、寻找或者拥有的东西
一个人必须有要瞄准的目标才能畅游这个世界
我们眼中的世界总是充满缺点、需要校正的。即使已经达到了旧时的目标,我们也总是会更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即使目前处于暂时满足的状态,我们也依然会保持好奇。人们生活的框架将当下定义为永恒的匮乏,将未来定义为永恒的美好。
也许快乐总是产生于改善的过程,而不是目标达成时那转瞬即逝的满足感。有希望就是快乐的,不论这希望产生于多么黑暗的深渊。
你追求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走出认知困局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blindness)(丹尼尔·西蒙斯(DanielSimons))
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无知。
你和世界互动时,它会合作或者反抗。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与它共舞,尤其是当你德行兼备时,你甚至可以领舞。
人们往往只会看见自己追求的事物,余下的大部分世界都会被他们隐藏起来。
我们没法既满足当下的渴望又实现心中始终存在的愿望,欲望会彼此冲突,也会不断让我们和他人以及世界产生冲突,所以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欲望,对它们进行细化、排序和分级。这会让欲望更为复杂化,也更能减少欲望带来的冲突。我们的欲望以这样的方式升华为有序和有道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和道德感的产生正标志着成熟。
古典自由主义的西方启蒙运动认为仅仅服从是不够的。但现代人已经忘了服从其实是一个起点,如果你毫无纪律也未经任何教导,是无法瞄准任何目标的。就算你勉强找到了目标,也会经不起风浪的影响而偏离方向,然后你会认定这世上没有值得瞄准的东西,并就此迷失。
人们看见什么取决于他们相信什么。如果你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能更好地明白这一点。
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集中注意力,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你困扰,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IFYOURLIFEISNOTGOINGWELL,PERHAPSITISYOURCURRENTKNOWLEDGETHATISINSUFFICIENT,NOTLIFEITSELF.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你的无知。
儿童必须被塑造和教育,否则就无法茁壮成长。
法则五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ITISANACTOFRESPONSIBILITYTODISCIPLINEACHILD.ITISNOTANGERATMISBEHAVIOR.ITISNOTREVENGEFORAMISDEED.ITISINSTEADACAREFULCOMBINATIONOFMERCYANDLONG-TERMJUDGMENT.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当父母不敢教孩子“不”的意义时,孩子就感知不到合理的边界,从而无法知道什么行为是过分的。
有些东西也许真的令人难以直视,难怪许多人宁愿一直保持选择性失明的状态。
提升成本/收益比
举个例子,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幅放宽离婚政策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这试图追求假想自由的行为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我不认为这些孩子会说这是件好事。我们的祖先用智慧修筑高墙,将可怕的事物隔绝在外,推倒这些墙将使我们暴露在危险中。我们正无意识地在薄冰上滑行,冰下是寒冷的深渊,潜伏着难以想象的怪物。
社会化这一重要过程能够避免伤害,培养善良。儿童必须被塑造和教育,否则就无法茁壮成长。
儿童的行为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孩子们渴望得到同龄人和成年人的关注。这种关注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孩子们成长为成功和成熟的社会成员。
建立规则与结构意识
忽视和虐待都是源于管教方式的不恰当甚至缺失,有时候这可能是被误导的父母有意识做出的选择。但更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害怕孩子会因为惩罚而不喜欢自己,甚至不再爱自己。父母太渴望和孩子建立友谊,甚至到了愿意牺牲自己尊严的地步。这是不对的。一个孩子会有很多朋友,但是只有一对父母,父母的角色远比朋友重要
父母是社会规则的仲裁者,孩子只有先从父母那里学会恰当的行为方式,然后才能和其他人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互动。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恰当的管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因为认真关注孩子、判断对错及分析原因、树立公正而充满关怀的管教原则并让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共同遵循,每一点都是很困难的。正因为管教集责任和挑战于一身,所以“管教会伤害孩子”的观点才特别受欢迎。接受这种观点的父母不但会抛弃帮孩子尽快社会化的责任,还会假装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自我欺骗行为,是懒惰、残忍且不可原谅的。
第一,非凡的创造力极为罕见;第二,严格的限制其实有利于创造力的养成
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岁的孩子最具暴力倾向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况且这些边界往往和人们声称的位置不一样
当人们做到了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这样才能让胜利不带怨恨。
管教和惩罚
拒绝承担管教责任的父母以为他们可以避免子女教育中的必然冲突,因为他们不想当坏人,但是这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免受痛苦。恰恰相反,社会的无情和冷漠只会给孩子施加更加严厉的惩罚。
你可以选择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选择把责任转交给严酷、冷漠的社会,而后者的行为动机绝不能与爱混淆。
为什么孩子需要服从?很简单。每个孩子都必须得到不完美的大人们的照顾,他们需要听大人的话,因为这样的行为更有可能换来大人真心的喜爱和善意。更好的情况是,儿童的服从能够确保他们得到成年人最优的关注度,从而让他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都受益。虽然这样做要求很高,但是对孩子来说这是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服从行为非常值得倡导。
如果一个孩子在四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会如何恰当地行事,那么他可能永远都很难交到朋友,研究表明,人在四岁以后主要是依靠朋辈来展开社会化进程的。
管教五原则
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数量
所以第一条原则是:不要用太多规则来妨碍孩子们和他们的管教者,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两条关于管教的通用原则:第一,限制规则的数量;第二,用最小必要力量去执行这些规则。
关于第二条原则,你可能不明白什么是最小必要力量,它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从最小干预方式开始实验的过程。
了解孩子会如何回应管教,进而实施有效的措施,这是和孩子建立关系的一部分。
有一个很实用的管教手段:隔离反省(time-out)。
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惩罚方式,尤其是在培养孩子情绪自控能力的时候。让耍脾气的孩子单独待着,直到他恢复平静为止,然后再允许他回归至正常生活,这可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
管教原则三:父母同时管教
管教原则四:了解自己的阴暗面
管教原则四和人的心理更为相关: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
管教原则五:让孩子看清世界
管教原则五是适用最广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父母可以仁慈并充满关爱,但是也必须让孩子看清世界。这个责任比让孩子快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为重要。
追求个性的前提是要具备高度的社交成熟度。
清晰的规则能让孩子感到安全,让父母保持平和理性;赏罚分明能够平衡仁慈与公正,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社会化与心智成熟的进程;恰当的管教可以为孩子、家长和社会带来长期稳定的秩序,让人们免受混乱、焦虑、绝望和抑郁的困扰。
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情。
最根本的道德问题不是如何保护孩子免受不幸的痛苦和失败,而应该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有时候痛苦显然源自个人过失,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当或者心怀怨恨。
法则六 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YOURHEADWILLSTARTTOCLEARUP,ASYOUSTOPFILLINGITWITHLIES.YOUREXPERIENCEWILLIMPROVE,ASYOUSTOPDISTORTINGITWITHINAUTHENTICACTIONS.YOUWILLTHENBEGINTODISCOVERNEW,MORESUBTLETHINGSTHATYOUAREDOINGWRONG.STOPDOINGTHOSE,TOO.
停止用谎言填充头脑,头脑就会变得更清晰;停止用不坦诚的行为扭曲生活,生活就会得到改善。随后你就能发现和纠正那些更微妙的错误。
法则七 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MEANINGSIGNIFIESTHATYOUAREINTHERIGHTPLACE,ATTHERIGHTTIME,PROPERLYBALANCEDBETWEENORDERANDCHAOS,WHEREEVERYTHINGLINESUPASBESTITCANATTHATMOMENT.意义的出现表明了你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恰当地平衡了秩序与混乱,让一切都实现了最好的可能性。
延迟满足的价值
在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我们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契约让我们能够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
并非所有牺牲都能换来同样的回报,有时候更大的牺牲之后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且很难解释为什么。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建议人们在搬到新家之后去找邻居帮自己做一件事情,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富兰克林认为,这个向他人索取适当帮助的行为是建立社会关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这种索取不仅给予了邻居展现友好一面的机会,而且对于邻居来说,因为帮助过对方,未来自己在求助时也会更容易。双方的互惠互信因此增加了。这样一来,双方也都可以克服对陌生人本能的畏惧。
死亡,劳役与邪恶
为英雄雪中送炭的桥段是故事创作者们最廉价的写作手法,它嘲弄了独立、勇气、命运、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超越当下,着眼未来
意义的出现表明了你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恰当地平衡了秩序与混乱,让一切都实现了最好的可能性。
IT’STIMETORIDYOURSELFOFYOURCURRENTPRESUPPOSITIONS.IT’STIMETOLETGO.ITMIGHTEVENBETIMETOSACRIFICEWHATYOULOVEBEST,SOTHATYOUCANBECOMEWHOYOUMIGHTBECOME,INSTEADOFSTAYINGWHOYOUARE.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存在究竟是好是坏?你需要冒很大风险,活在真相或谎言中,直面后果,然后才能得出结论。
法则八 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IFYOURLIFEISNOTWHATITCOULDBE,TRYTELLINGTHETRUTH.IFYOUCLINGDESPERATELYTOANIDEOLOGY,ORWALLOWINNIHILISM,TRYTELLINGTHETRUTH.IFYOUFEELWEAKANDREJECTED,ANDDESPERATE,ANDCONFUSED,TRYTELLINGTHETRUTH.如果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试着说真话;如果你拼命地坚持某种意识或者沉迷于虚无主义,试着说真话;如果你感到脆弱、无用、绝望和困惑,试着说真话。
拒绝欺骗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所谓的“人生谎言”(life-lie)。
选择真相
你没法预知结果,个体间的差异巨大,他人的正面例子不足以作为证据,你必须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去得出答案。
缺乏聆听的对话总是在支持某种现有的秩序,相比之下,共同探索则鼓励人们与未知为友。
法则九 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LISTEN,TOYOURSELFANDTOTHOSEWITHWHOMYOUARESPEAKING.YOURWISDOMTHENCONSISTSNOTOFTHEKNOWLEDGEYOUALREADYHAVE,BUTTHECONTINUALSEARCHFORKNOWLEDGE,WHICHISTHEHIGHESTFORMOFWISDOM.聆听自己,聆听与你对话的人。不局限于已经拥有的知识,不断寻求新知,这才是最大的智慧。
别给建议,选择聆听
真诚对话包括探索、澄清和策略制定。在真诚的对话里,大多数时候你是在聆听。聆听就是关注的表现。
记忆的目的,不是要记住过去,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辙。
共同探索,互惠互利
GENUINECONVERSATIONISEXPLORATION,ARTICULATIONANDSTRATEGIZING.WHENYOU’REINVOLVEDINAGENUINECONVERSATION,YOU’RELISTENING,ANDTALKING—BUTMOSTLYLISTENING.LISTENINGISPAYINGATTENTION.真诚对话包括探索、澄清和策略制定。在真诚的对话里,大多数时候你是在聆听。聆听就是关注的表现。一切只有被表达和澄清之后,才能变得清晰可见。
法则十 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CONFRONTTHECHAOSOFBEING.TAKEAIMAGAINSTASEAOFTROUBLES.SPECIFYYOURDESTINATION,ANDCHARTYOURCOURSE.ADMITTOWHATYOUWANT.TELLTHOSEAROUNDYOUWHOYOUARE.NARROW,ANDGAZEATTENTIVELY,ANDMOVEFORWARD,FORTHRIGHTLY.直面存在的混乱,瞄准麻烦的海洋,明确目的地,然后绘制航线。承认你想要的东西,让周围的人知道你是谁。精准注视,径直前行。
复杂、多维又善变的世界
故障发生时,人们才能充分体会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有多么不足。在危机当中,我们向那些专业知识更强的人求助,以恢复我们的预期和现实情况之间的匹配程度。
故障让被忽视的事实显现,模糊不清的后果就是混乱不堪
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
永远不要低估忽视问题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到不用维护关系的伴侣,就算找到了,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你。真相是,你需要的是一个和你一样不完美的人。
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会在你准备最不充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发生;你最怕遭遇的东西也会在你最弱、它最强的时候现身,而你终将被打败。
为什么我们要拒绝通过分析问题来得到解决方案?因为分析意味着承认问题的存在,弄清自己想要什么之后,我们会因为欲求不满而感到痛苦。
拒绝分析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不去定义成功,也就不用定义失败。这样当你失败的时候就不会注意到失败,也就不会痛苦了。
精确分析、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未来有太多可能性,浑浊不堪、难以掌控,但谨慎的思想和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证明人生意义的独特、辉煌的命运。这就是眼睛和文字创造世界的方式。
你需要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因为你只有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才能到达终点。随意游荡无法让你前进,只会让你感到失望、挫败、焦虑和不快乐,使你变成难以相处的人。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遵照你的语言来行动,你才能看见结果如何。然后集中注意力,观察你的错误,准确描述它们,并尽力纠正。这就是发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它也能够保护你免受人生悲剧的折磨。
直面存在的混乱,瞄准麻烦的海洋,明确目的地,然后绘制航线。承认你想要的东西,让周围的人知道你是谁。精准注视,径直前行。
保持言辞精确。
人们偏向于活在冒险中,这样他们既能对自己的经验感到自信,又能在直面混乱中有所成长。
法则十一 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PEOPLEMOTIVATEDTOMAKETHINGSBETTERUSUALLYAREN’TCONCERNEDWITHCHANGINGOTHERPEOPLE—OR,IFTHEYARE,THEYTAKERESPONSIBILITYFORMAKINGTHESAMECHANGESTOTHEMSELVES(ANDFIRST).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被阻止的不只是玩滑板
能力才能让一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感到安全。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想要做的都不是将风险最小化,而是优化风险。
在不受约束或者受到鼓励的时候,人们偏向于活在冒险中,这样他们既能对自己的经验感到自信,又能在直面混乱中有所成长。一边享受当下,一边努力优化未来,这会让人们既精神又兴奋,否则,人就会像树懒一样笨拙、粗心、行动迟缓。过度保护会让我们败给突如其来的意外和危险事件,错失其中蕴含的机会。
诞生于偏见的“弱势群体”
拥有大学学历的男性数量的减少对于渴望恋爱结婚的女性来说是个越发严重的问题。女性非常倾向于寻找经济地位与自己同等或者比自己更高的伴侣,而且这一倾向在不同文化里都存在。但是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男性完全不介意未来妻子的经济地位,反而更在意伴侣的年龄。
文化源于人类的创造
文化向来都是一种压迫性结构,这是一个根本而普遍存在的现实。
所有的等级制度都会创造赢家和输家。赢家会更倾向于维护这个等级制度,而输家则会批判它。但是,对任何有价值的目标的集体追求都会创造等级制度,因为不论目标是什么,有的人总会比其他人更擅长追求它。
对目标的追求能赋予生命持久的意义,那些让生命显得深刻和迷人的情绪几乎都产生于我们朝着理想成功前进的时刻,而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成功的等级之分和结果的差异。
小心提倡单一因素解释的人
最能有效预测长期是否成功的人格特质是智力和责任心。其中,智力由认知能力或智商测试来衡量,而责任心则是由一个人的勤勉和条理性来体现。
例外的确存在,比如对企业家和艺术家来说,开放性就比责任心更能衡量成功,但是开放性也和语言能力与创造力相关,所以这种例外是可以理解的。
法则十二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ONCEYOUAREALIGNEDWITHTHEHEAVENS,YOUCANCONCENTRATEONTHEDAY.BECAREFUL.PUTTHETHINGSYOUCANCONTROLINORDER.REPAIRWHATISINDISORDER,ANDMAKEWHATISALREADYGOODBETTER.当你内外一致时,就能够专注于当下。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存在需要局限性
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或许是因为存在不仅是静态的,它还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成为”意味着成长或者变化,而这只可能发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用专注替代思考
因为生活的痛苦而憎恨和鄙视生活,只能让痛苦变得无以复加。
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下面便是我们从这一段经历学到的内容。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
当你内外一致时,就能够专注于当下。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
结语 我应该用照明笔写什么
你必须先找到正确的方向,把目光投向美好和真理,然后才可以专注于当下的每时每刻。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全神贯注,这能使你更好地完善当下和未来。
我应该怎样对待贪婪?记住,给予比索取更有意义。这个世界是一个等待分享和交换的论坛,而不是一个等待洗劫的宝库。给予就是尽你所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当你这么做时,人们内心善的一面也会发出共鸣,大家会支持、模仿、回报和培养这样的行为,然后整个世界也会跟着变得越来越好。
我应该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不要撒谎或做你鄙夷的事情。我应该如何使自己变得更高尚?只遵照你心灵的旨意行事。我应该如何面对最棘手的问题?将它们视为通向人生之道的大门。我应该如何帮助落魄的人?用正确的示范来鼓舞他,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当众人皆醉我独醒时应该做什么?坚定勇敢地说出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