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

【文摘】

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一、谈读书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席不暇暖:席子还没有坐暖就离开了。形容忙着奔走,坐不下来。

积少成多; 所谓的必读书籍,因人而异,可根据自己要研习的方向向专业人士求教要读的书籍。

二、谈动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可以是运动、可以是活动(陶侃搬砖)

三、 谈静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趣

感知能力:审美、欣赏等等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国家是人民组合体,在学者能言学,在工者能言工,在什么者能言什么,合而言之,就是在国言国。

五、谈十字街头

因缘 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所谓“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

1、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

2、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威廉·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叔琴先生在《一般》诞生号中所主张的特殊的一般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另一意义。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

作者举例子:老庄思想 -> 静坐以骗铜子的道士,易经 -> 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科, 佛学 -> 祁财求子的三姑六婆。一些伟大的思想留宿化之后,成了骗术等等。

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你我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

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六、谈多元宇宙

最后更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